一、知识解析
教学原则是
教师资格考试和
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高频考点,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经常考到,主要考察的是考生对每一个教学原则含义的理解以及个别教学原则之间的区分。出题形式也是多样的,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单选题的例子反选,即给我们一个例子,问我们这个例子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第二种是单选题的古语反选,即给我们呈现一个古语,问我们这个古语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第三种是材料分析题,即给我们呈现一段材料,问我们这个材料体现了哪些教学原则。因此我们在学习教学原则的知识点的时候要理解每一个教学原则的含义,制定依据以及能够补充必要的古语。中小学教学原则一共是八个,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一来学习一下吧!
1.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既要教科学知识又要进行德育。制定依据: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既要教理论知识又要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制定依据: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常见古语:“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纸上谈兵”。
3.直观性教学原则: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制定依据: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常见古语:“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接知如接枝”。
4.启发性教学原则: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制定依据: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常见古语:“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教人发现真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开其意,达其辞”。
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顺序进行教学。制定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常见古语:“学不躐等”、“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循序渐进,熟读精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巩固性教学原则: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从而在需要的的时候能够准确呈现出来。制定依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常见古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只顾知识学习,而不注意巩固,就像是持续不断地向筛子上泼水”。
7.量力性原则:教学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常见古语:“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随人分限所及”、“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8.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个别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制定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古语:“朱熹总结:夫子施教,各因其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闻斯行诸”、“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区分一下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和直观性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指的是理论我知道了,但是需要实际操作和应用,强调在实践中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直观性教学原则强调的是概念太抽象,学生无法感知理解,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去丰富学生表象,从而理解抽象概念。
二、练习题
1.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老师教学生如何区分“卖”和“买”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这两个字。还有学生把“干燥”写成了“干躁”,把“急躁”写成了“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必须防火,急躁必跺脚”,从此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该老师运用的教学原则主要是(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强调的是教学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题目中老师告诉学生“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和“干燥必防火,急燥必跺脚”都是在联系实际生活,从而加强了学生对因混淆字的理解。因此选D。
2.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奶”字时,亲切的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一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的年级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需要住着拐杖。”这位老师在教学中体现了( )。
A.直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教学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题干中的语文老师在将“奶”字时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奶奶的直接感知来帮助学生认识该字,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故本题选择A选项。